找到相关内容6927篇,用时1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问:佛教中的七众还有哪些称谓?

    沙门:亦称桑门,意为息心修道。为古印度对一切出家修行者的泛称,在我国则专指佛教僧侣。 和尚:亦称和上、力生等,意为“亲教师”或师傅之义。原指僧人对寺院方丈等长老的称呼...种头陀苦行的苦行僧。 行者:本指在佛寺中服杂役、没有正式剃度的出家修行者。后泛指云游僧、禅僧或修行者。 居士:为佛教在家男女信众的统称。中国古代把有学问的隐士称为居士,转而为佛教所用,意为居家修道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7/21053285180.html
  • 问:学佛的方法?

    ,集当断,灭当证,道当修”。修道,是修学八正道,摄于戒、定、慧三学。三学包括戒学、定学和慧学。戒学包括正语、正业、正命和正精进。定学包括正念和正定。慧学包括正见和正思惟。 戒、定、慧三学,又称三无漏学。戒是止恶修善,依戒生定;定是息缘静虑,依定发慧;慧是破惑证真,依慧成佛。此三学,为学佛修道的基础。兹将此三学再分述如下: 一、戒学:戒亦名戒律,是修道者修身治心的规范。我们起心动意,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7/17383285297.html
  • 如本法师答:何谓四依法?请慈悲开示。

      如本法师答:四依(梵语catvari pratisaranani)指四种依止之项目。依,即是依止,依凭之义。在大乘经典皆有论谈四依法,如维摩诘经、涅槃经、方等经、大智度论等。   修道者所依止...不随人,归于法而不取于人。谓修道者当以教法为依,不可以人为依。若其人虽为凡夫,或外道,而所说之理契合于正法,方可信受奉行;反之,若其人虽现相好具足之佛身,而所说者不契合于正法,则自当舍离而不可以之为...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学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1034112912.html
  • 锁链

    锁链有一位禁欲苦行的修道者,准备离开他所住的村庄,到无人居住的山中去隐居修行,他只带了一块布当作衣服,就一个人到山中居住了。后来他想到当他要洗衣服的时候,他需要另外一块布来替换,于是他就下山到村庄中,向村民们乞讨一块布当作衣服,村民们都知道他是虔诚的修道者,于是毫不考虑地就给了他一块布,当作换洗用的衣服。当这位修道者回到山中之后,他发觉在他居住的茅屋里面有一只老鼠,常常会在他专心打坐的...

    佚名

    |哲理故事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7/09/17321916468.html
  • 生死心

    修道求生死的解脱者,就必须生起恳切的生死心,即是要从生死根本去解除,因此在生命时限中,必以全心投入的态度去修行。 有情在流转时 ,其生命形体是由色法组成,因此是有存在的时限。在此时限结束时,...爱染与恐惧中渡过了这一必经的流转阶段。但有情却总是不懂得回头看。 当有情发现这一流转,实为大苦,非彻底解决不可,起修道之心,通过修行方法才能把生死的问题解决。 修道者有鉴于此,故欲修道求生死的解脱...

    继程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63644931.html
  • 意识的三种层次

    ,无性亦无生。”这就需修道谛,如三十七道品法,六度等。道谛促使业习种子果报成熟,这就是苦谛,表现为身体的病痛、精神折磨、社会上的遭遇等。苦极便悟,这就是灭谛,真识得以暂时显现。如果不修道谛,那么当业习种子发作时,就会开花结果,还会结出更多的种子,以无明增长无明。种子贮藏在潜意识中,这就是集谛。集谛必然带来苦谛,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。修道谛则来得早,不修道谛则来得晚。所以只有修道人才明白世间是苦的真谛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00875979.html
  • 做一个脱离现实的人

    就真的死了,觉悟者的境界往往不是凡夫可以揣测的。就算他真的有生死,继续轮回,那么因为在这一生他对人生真相的领悟,可以使他在未来生继续获得修道的机缘。相反,世间的名利客无论他在人生的大梦中获得何等的富贵,他终究是要死的,由于他的贪执,那么下一生他将很可能堕入恶道,好梦就变成噩梦了。   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无过于修道,有修道的机缘是最幸运的。这个机缘非常稀有难道,我说的不是休闲。现在很多人是在休闲,但...

    黄泰

    |出离心|在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11/14263718896.html
  • 念佛的意义

    成就慧学前之方便法门。因此,后代之各宗,即使因修道的体系日趋复杂,然以慧学为修道之中心这一点,可说是不可更动的根本原则。净土教之念佛与禅宗的坐禅,本来即为慧学的方便法。故传统上将佛教列为智慧的宗教,是本来如此的。然而,为应时代与民族之异别,有时慧解思想较受重视,有时又怠于修道,教团风纪紊乱,而产生种种偏颇的倾向,为肃正此风气,而有特别强调禅、念佛,或戒律修行的必要,因此,律宗、禅宗,或净土教等遂...

    山口益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63239763.html
  • 做一个脱离现实的人

    他即使饿死了,那也不一定就真的死了,觉悟者的境界往往不是凡夫可以揣测的。就算他真的有生死,继续轮回,那么因为在这一生他对人生真相的领悟,可以使他在未来生继续获得修道的机缘。相反,世间的名利客无论他在人生的大梦中获得何等的富贵,他终究是要死的,由于他的贪执,那么下一生他将很可能堕入恶道,好梦就变成噩梦了。  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无过于修道,有修道的机缘是最幸运的。这个机缘非常稀有难道,我说的不是休闲。...

    黄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34061051.html
  • 灭相颂与灭罪颂

    修行的误解。其颂曰:愚人修福不修道,谓言修福而是道。布施供养福无边,心中三恶元来造。若将修福欲灭罪,后世得福罪元在。若解向中除罪缘,各处性中真忏悔。若悟大乘真忏悔,除邪行正即无罪。学道之人能自观,即与悟人同一类。大师令传此顿教,愿学之人同一体。若欲当来觅本身,三毒恶缘心中洗。努力修道莫悠悠,忽然虚度一世休。若遇大乘顿教法,虔诚合掌至心求。   这里所说的愚人,是指那些信佛教而不得成佛要领的人。...

    常进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493881511.html